详解示波器的三大关键指标

智能家电 2025-11-02 广盈财人 4408

以下文章来源于硬十,作者朱晓明

作为硬件工程师示波器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。但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扰:明明接了信号,波形却失真严重;想要捕捉瞬间异常,却总是擦肩而过;分析长时间信号,细节却模糊不清……

这些问题,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示波器的三大关键指标:带宽、采样率和存储深度。今天,我们就来彻底搞懂这三个参数,让你的调试工作事半功倍!

带宽:决定你能看多远的“视野”

带宽是示波器最重要的参数,它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频率的信号。如果把示波器比作工程师的“眼睛”,那么带宽就相当于你的“视力范围”。

关键点:当信号频率达到示波器标称带宽时,幅度会衰减到真实值的70.7%(-3dB)。这意味着高频成分会被严重衰减。

wKgZPGkB4oSAd__RAAGaIKknffA609.jpg

用低带宽示波器测量高频信号,就像用老花镜看微雕——细节全糊了!

实测案例:用不同带宽示波器观察20MHz方波

20MHz带宽:波形严重失真,几乎变成正弦波

60MHz带宽:能看到方波轮廓,但边沿仍然圆滑

wKgZO2kB4oSAJORDAACVqW83Nyk683.jpg

100MHz带宽:波形清晰,边沿陡峭,接近真实信号

经验法则:选择带宽时,至少要是信号最高频率的3倍。对于100MHz的信号,建议选择至少300MHz带宽的示波器。

wKgaomVyt5mAH1dnAAY7hPSppY4087.gif

在进行重要测量时,务必选择具有足够带宽的探头。带宽不足会使信号失真,使工程师很难做出明智的工程测试或设计决定。

普遍接受的带宽计算公式为:评测从 10% 到90% 的上升沿时,带宽乘以上升时间等于 0.35。

BW x Tr = 0.35

值得注意的是,整个系统带宽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探头和示波器的带宽都要考虑,从而确定系统带宽。计算系统带宽的公式如下所示。

wKgZomTVmhWAN3W6AAAlgxBxi5I808.png

例如,假设示波器和探头带宽均为 500 MHz。使用上面的公式可知,系统带宽将为353 MHz。可以看到,与探头和示波器的两个单独带宽相比,系统带宽大大降低。

现在,如果探头带宽仅为300 MHz,示波器带宽仍为500 MHz,那么应用上述公式,系统带宽进一步降至 257 MHz。

采样率:决定你看多清的“分辨率”

采样率是示波器每秒钟采集样点的数量,单位是Sa/s(每秒采样数)。它决定了波形细节的还原程度。

关键点: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,采样率至少要是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。但在实际工程中,这个底线远远不够!采样率不足会导致混叠现象——高频信号被错误地显示为低频信号,让你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。

血泪教训:曾有工程师用1GSa/s的示波器测量500MHz的信号,理论上满足奈奎斯特定理,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准确重建波形。

工程实践:采样率应该是带宽的4-5倍。对于100MHz带宽的示波器,采样率最好达到500MSa/s以上,才能保证波形细节不丢失。

wKgZPGkB4oSAUP_2AAA6Cal6PeA391.jpg

对正弦信号进行每周期一次的采样时,得到一个幅度为任意值的直流信号。

wKgZO2kB4oSAfPzIAACbmiro8eY814.jpg

信号频率 190kHz、Fs = 200kHz是欠采样信号,却采样到一个低频的信号,所得结果是混叠现象导致的。

对于比较慢的信号,示波器能够采到足够的采样点来显示波形,而对于比较快的信号(这里的快慢是针对示波器的采样频率来讲的),示波器不能够采到足够的采样点来显示波形。因此,示波器采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对信号采样,一是实时采样,二是等效采样。

1.实时采样:

一次按照顺序来采集采样点,然后采用计算方法内插一些数据,内插技术是评估用一些点来组成波形是否和原来的图像的靠近程度,一般的内插技术(waveform interpolation)有线性和sin(x)/x两种。

如果没有特别表明的情况下,示波器给出的采样速率都是实时采样速率,也就是一次采样的速率。

wKgZomTVmhKAYkCLAAALOJvkDjg829.png

实时采样示意图如上面所示,它在一次采样中采尽量多的点,而且都是顺序采样的。由于采样得到的点是离散的点,而我们显示一般情况下都是显示波形曲线(当然也可以用点显示模式,但是很少用),这就涉及到一个内插的问题,将点还原为曲线,一般有两种方法:直线连接和曲线模拟,曲线模拟主要使用正弦曲线做拟合,效果分别见下面所示。

wKgaomTVmhKARrPSAAAUSgRhCtI331.png

2.等效采样:

每个周期采样一些点,经过多个周期后将这些点拼起来,就是一个完整的图,不过这要求波形是周期性的,否则误差会比较大。等效采样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随机采样,另外一种是顺序采样。

对于那些快速信号,实时采样可能一次采不到足够的点,于是就要采用等效采样,等效采样只对那些周期性的信号有意义。等效采样有两种,一种是随机采样,另外一种是顺序采样,随机的示意图如下:

wKgZomTVmhKAe0d_AAAQT4zs7e8052.png

由于是周期性的信号,信号在每个周期都是一样的,随机采样就将整个波形分开采样,随机采集信号,经过数个周期,就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波形采集完毕,将这些采集点拼起来,就是一个完整的波形了。而顺序采样,就是按照顺序来,第一次采1、2、3点,第二次采4、5、6点等,直到将整个波形采集完毕。

无论是哪种等效采样方式,它们的结果就是提高采样能力,比如一个实时采样的速率为1GSa/s的示波器,它使用等效采样的方式来采样,每次都用最高的实时采样速率采集数据,花了10次才将一个波形周期采集完毕,那么它的等效采样速率就是10GSa/s,即提高到了10倍。

对于实时采样,主要表示了单次波形的采集能力,而等效采样,主要用于周期性的信号的采样。比如TDS784的实时采样速率为4GSa/s,而等效采样速率则高达250GSa/s。

wKgZomTVmhKAcfW9AABLSwGd3UE032.png

存储深度:决定你看多久的“耐力”

存储深度是示波器一次触发能存储的采样点数,单位是pts。它决定了在高采样率下能够捕获多长时间的信号。

关键点:存储深度、采样率和捕获时间存在铁三角关系:捕获时间 = 存储深度 / 采样率

虽然存储深度是示波器的四大指标之一(分别为带宽、采样速率、通道数和存储深度),但是最后一个指标,厂家通常很少提的,不提并不表示它的重要性,而是他们有意淡化这个问题而已。比如TDS794D的存储深度,标准配置为每通道50k点。存储深度和采样速率的关系是:

存储深度=最快采样速率×最大采样速率时限×500

上面公式中的500是指屏幕上面水平方向有10格,每格是50个点,共500个点。最大采样速率时限是指,示波器在最快的采样速率情况下,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将存储器存满。如果超过此时限,就会溢出了,实际上不会溢出,而是采取降低采样速率的方法。

例如上面的TDS794D,在标准配置的情况下,如果用最大的采样速率(4GSa/s)采样时,它的最大采样速率时限为25ns,此时时基为25/10=2.5ns/p(注:实际上没有这个档,比较说明而已),也就是意味着,如果你将时基调整到2.5ns/p以上时,采样速率就要降低。大家平时也可能注意到,当我们测试数兆频率的信号,示波器左上角显示的采样速率会远远比示波器的最高采样速率要小。

存储深度比较大的好处在于,测试比较低速的信号时,能够以比较高的采样速率来取样,也就是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,这就是存储深度的奥妙所在。

下图显示了Agilent的54600系列示波器深存储器的效果。54600系列是Agilent的中低端示波器,一般来说,低端示波器的存储深度都比较低,比如数k到数十k,但是它配备了每通道深达2M的存储器,它兼顾了示波器长时间捕获及高速采样两个方面,因此能够看到波形细节的可能性大大增大。在图中,每个周期中叠加了1500脉冲,其中有一个失真,示波器就以高亮度显示,通过放大该亮点,就可以看出脉冲失真的细节来。

wKgZomTVmhOAEf_LAAJJxxu8drg638.png

值得指出的是,存储深度和采样速率都有单通道、双通道、全通道等的差别。比如794D的采样速率为4GSa/s,其实它是单通道下面的最高采样速率,如果开了双通道,就变成了每个2GSa/s,如果开了三个以上通道,就变成每个通道1GSa/s,同理,在存储深度也有这样的情况,就是通道存储深度。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的,有很多例外的情况,如TDS220,厂家标的采样速率是每通道1GSa/s,而不是所有通道的和,同样部分示波器标配的存储器为50k深度,是所有的通道都是50k,这些细节需要查看厂家的手册才比较明确。还有的694C,也是每个通道采样速率达10GSa/s,不是所有通道采样速率的和。

带宽、采样率与存储深度的关系

带宽、采样率和存储深度是示波器的三大核心参数,它们共同决定了示波器的性能。带宽决定了示波器能够准确测量的信号频率范围;采样率决定了示波器在该频率范围内能够以多高的精度采集信号;存储深度则决定了示波器能够记录信号的时长。在实际应用中,这三个参数需要综合考虑。例如,如果你需要测量一个高频信号,首先需要选择足够高的带宽;其次,为了准确捕捉信号细节,采样率应至少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;最后,为了记录较长时间的信号,存储深度也需要足够大,以确保在高采样率下能够捕获完整的波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