隼眼科技亮相2025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交通安全发展创新大会

科技时尚 2025-11-04 广盈财人 4572

10月29日,由广东省公路学会、福建省高速公路学会主办的“2025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交通安全发展创新大会”在广东清远举办。大会以“数智赋能·安全畅行·湾区引领”为主题,汇聚了全国交通领域顶尖智慧,打造了一场兼具战略高度、技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行业盛典。

隼眼科技CEO施雪松受邀出席,并发表“公路数字化转型挑战:全域感知赋能广东数字底座”主题演讲,深度解析毫米波雷达技术如何破解全域感知难题,为智慧公路建设提供核心支撑。

施雪松在演讲中明确指出,智慧公路的六大技术特征为“全域感知、泛在互联、融合计算、自主决策、智能协同、服务触达”,其中全域感知作为数据采集的“源头活水”,是实现智慧化升级的前提与基础。所谓全域感知,需融合多元信息采集手段,实现“人-车-路-环境-事件”全要素、全时段、全空间的实时连续监测,而这正是当前公路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全域感知,毫米雷达具有显著优势

智慧公路建设所需的全域感知,要求在时间、空间、天气等多个维度实现感知的连续覆盖,涉及公路基础设施、交通运行、公路环境、建设过程和车流数字化和监测预警等多个领域。

相较视频、激光等其他感知手段,毫米波雷达具有看得远与看得清两大核心能力,在全天候感知、探测距离、精度、维护可靠性等多方面优势显著,可实现0.05°-0.1°的超高测角精度,探测距离覆盖1000m-2000m的超远距离范围,即便在暴雨、大雾、夜间等低能见度恶劣环境下,仍能保持车道级的稳定探测精度。这种强环境适应性和高精度探测能力,让毫米波雷达在智慧公路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,精准适配交通态势感知与监测预警两大核心应用场景。

车流数字化,实现主动交通管控

在交通运行管控场景中,毫米波雷达如同“上帝之眼”,能够精准捕捉车道级车辆位置、速度等动态数据,形成连续车流轨迹,为数字底座提供全路段交通事件、实时流量统计等鲜活数据。基于这些高质量数据,可构建多维度交通参数观测窗口,精准分析不同路段、时段的平均速度、密度、车头时距等核心指标,为AI算法提供可靠训练数据,最终实现路网运行状态的“可测、可控、可服务”,推动交通管控从传统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疏导”的跨越式升级。

多目标高精度感知,实现动态预警监测

在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领域,毫米波雷达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。针对桥梁结构监测,其可远距离测量多个角反射器的径向距离变化,实现0.1mm级的形变监测精度;通过高频采集拉索表面振动信号,经FFT变换计算索力数据,全程无需布设传感器和繁琐布线,实现无线远程无损检测。在边坡安全预警场景中,该技术以非接触式方式实现大面积边坡全天候、亚毫米级地表位移监测。基于这些长时积累的监测数据,结合AI算法可构建结构健康状态预测模型,实现从“被动抢险”到“主动养护”的转变,有效降低安全风险,延长设施使用寿命。

新一代92GHz毫米波交通雷达

在分享过程中,施雪松还展示了隼眼科技基于高集成MMIC芯片研发的新一代92GHz毫米波交通雷达。该产品定向探测距离超1200m,支持双向12车道全覆盖,0.05°的角精度完全满足全域覆盖下的车道级检测要求,可有效解决大流量、高密度场景下的多目标分辨难题。目前,该产品已在江苏、陕西、湖北等省份完成规模化工程应用,在高速公路高峰车流疏导、节假日大流量调控、桥梁边坡安全预警等实战场景中表现突出,成为主动管控体系的核心支撑设备。

在隼眼科技展台,除重点展示新一代92GHz毫米波交通雷达外,还集中呈现了针对性产品系列——涵盖智慧城市、智慧隧道专用雷达,以及桥梁健康监测、边坡监测定制化设备;同时,现场亦展示了隼行者智慧云控平台、边缘计算单元等,共同构成“感知-计算-决策-服务”全链路解决方案矩阵。

隼眼科技始终秉持“5H”高性能毫米波雷达构建理念(超距Hyper Range、超精Hyper Precision、超分Hyper Resolution、超智Hyper Intelligence、全息Holographic Perception),已相继攻克超长距离部署、复杂场景多目标跟踪、防虚像等行业技术难点,同时具备AI加持下的算法自演进能力。未来,公司将持续深耕毫米波雷达核心技术研发,为交通强国战略落地提供更可靠的全域感知解决方案,助力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。